凉山彝族自治州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那山那人那彝乡大凉山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TUhjnbcbe - 2024/4/25 17:06:00

中国气象报记者王亮通讯员杨晓武邓涛

建一个站,爬一座山,做一件事。

今年7月,随着四川省个精准扶贫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全部成功上传,我国地面观测站网建设取得历史性进步——全国贫困乡镇自动气象站实现全覆盖。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四川乃至全国“贫中之贫”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在气象部门帮扶下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9月中旬,秋雨绵绵,记者从凉山州西昌市出发,一头扎进连绵不绝的群山之中,山路蛇形蜿蜒、海拔高低起伏,路途颠簸3小时后到达位于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

站·山·雨

这个汛期,惊心动魄。

“不安逸!8月中旬川西一度成为暴雨中心。”凉山州气象台台长尤德荣、昭觉县气象台台长黄晓谊谈起今年汛期的雨,均有些恼火。

盛水之夏,位于盆地西南缘的凉山州亦遭遇数轮强降雨天气。

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数据24小时降雨实况排行榜前十名,一度被四川“包揽”,降雨之强不言自明。

极其复杂的地形、数千米的海拔落差,给西南地区天气系统带来不可预估的变量,也使这里的暴雨预报成为世界难题。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在全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区和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凉山州赶在今年入汛之前累计建成个自动气象站,实现了全州贫困乡镇自动气象站全覆盖。

爬最高的山,啃最硬的骨,高山深谷中建站更是不易。凉山州气象局业务科技科科长周雪梅说,遍及各个贫困乡镇的自动气象站犹如点点星光散布各地,在防灾减灾、脱贫攻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安装一个自动气象站,有时需要3天时间。”在疫情防控最紧要的时刻,翻越高山、跨过溪流……今年以来建站时的情景周雪梅仍历历在目。为了建站,气象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自清晨出发,披星戴月归来。

“幸亏提前避让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提起6月的那场泥石流灾害,木里县项脚乡项脚村气象信息员龚取生依然后怕。所幸,得益于自动气象站监测到的雨量雨情,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发送至相关部门,各部门迅速响应,名群众被紧急转移。

8月7日22时许,雷波县小沟乡莫以村因暴雨引发泥石流,当地提前部署,转移45户人,未出现人员伤亡。成功避险的背后跟自动气象站网的建设密度关系密切。

“自动气象站的建设有效填补了气象资料盲区,有助于制作更加精细化的预报服务产品,对群众防灾减灾、农业生产、脱贫致富等大有助益。”四川省气象局观测与网络处副处长夏飞说。

昭觉气象部门将县农业经济园区负责人纳入气象灾害预警接收人名单,实现灾害预警和避灾避险指导建议第一时间传送至相关人员;为全县10余个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提供详尽的气象数据分析,为建设工程选址、设计等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

伴随贫困乡镇自动气象站全覆盖带来的良好效益,逐步在行业内延伸。今年汛期以来,截至9月16日,昭觉县气象局共发布雨情通报期,跟往年相比增加43期、增幅57%;发布暴雨预警信号14次,同比增加11次、增幅4.6倍。精密的雨情监测和及时准确的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得到县委政府和水利局、自然资源局等单位的一致认可。

除了贫困乡镇以外,昭觉县气象局还在谷克德、“悬崖村”等景区建设了自动气象站和显示屏,进一步掌握当地气候资源,为旅游气象服务提供有力保障。

在推进扶贫自动气象站建设的同时,气象部门联合地方扶贫部门创新方式,通过设置气象观测扶贫公益岗位,瞄准特定贫困群众开展精准帮扶,提供自动站维护、看护岗位和相关技能培训,帮助其获得稳定收入。

昭觉县谷克德自动气象站。王亮摄影

人·乡·情

初秋时节,在昭觉县阿并洛古乡洛伍阿木村,拉尔尔夫望着家里新收获的2万斤马铃薯和3千斤玉米,再不像从前那般发愁,“感谢气象部门提供的农业生产指导,现在的收成比5年前翻了3倍多!”

举目都是走不完的路、翻不尽的山。这是昭觉县气象局副局长、驻村第一书记吉克拉体年秋天初次到洛伍阿木村的第一感受。

初来乍到,从秋到冬,吉克拉体花了三个月才把村子走遍。

“冒着雪,最冷的时候-15℃”,吉克拉体徒步穿梭于全村散居在沟谷或高山的各个村民家,才完全摸清全村贫困户实际信息和完成建档立卡任务。白天,他走村入户,利用农闲时间,见缝插针地宣讲政策了解实情;夜里,他在村委会加班加点分析整理资料,摸清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和致贫原因,制定详细的脱贫计划,精准施策。

山高谷深,农业是支撑。凉山马铃薯作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是当地最重要的粮食经济作物。

一个马铃薯,从种下到成熟,长得好不好、收成有多少,均与天气密切相关。

根据全县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在吉克拉体的积极推动下,昭觉县气象局相继制作发布《昭觉县马铃薯低温灾害风险区划》《昭觉县青薯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报告》《昭觉县低温霜冻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报告》。挑选的“青薯9号”产量近万斤,较以前品种产量有了大幅提升,为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提供了样板和依据。

5年,天,余小时。扶贫哪有容易之说,脱贫怎会轻易见效,乡亲咋肯随意点头?吃在村,住在村,扑下身子忙在村,气象扶贫干部是一点点干出来的。

吉克拉体清楚,办合作社是一条脱贫的路子。为了让贫困户打消疑虑,他主持成立了农民夜校、火塘夜话,还找来当地有威望的家族头人,到贫困户家开展“嘎则西”(彝语,意为在客厅烧柴煮饭时进行谈话)。最终,所有户贫困户都签字同意成立合作社。

目之所及,火塘温暖依旧,彝乡气象一新——全村17.1公里道路实现%硬化,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摩托正成为家家户户新“标配”;移风易俗工作有序推进,一栋栋富有彝族特色黄墙灰瓦房屋矗立山间,改变了过去人畜合居等陋习,生活方式有了新变化;两个幼教点内书声琅琅,名学龄前儿童%入园。

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悬崖村”。从前,彝族村民进出悬在半山上的家,要顺着由藤条和木棍编成的“天梯”攀爬两三个小时。今年5月,“悬崖村”迎来历史性时刻:全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陆续搬迁至位于县城的新家,结束攀爬生活。昭觉县常务副县长范洪春表示,异地搬迁离不开气象部门的大力支持,从藤梯、钢梯到楼梯,既是“悬崖村”进步的阶梯,更是一条通往新时代的幸福路。

公路通畅了,迁居换房了,思路也开阔了,战胜贫困的信念更强了。

“走出大山,既能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和增收方式,又能增长见识!”昭觉县气象局局长马比打一介绍,拉尔尔夫的大女儿拉尔伍果通过自主外出务工,如今在江苏苏州从事服务行业。这样的脱贫致富案例村子里并不鲜见。

截至今年9月,洛伍阿木村贫困群众人均月纯收入已在元以上。

雨渐停,彝族阿妈生起烟火,放学后贪玩的孩子,三三两两奔跑在林间和旷野,这是凉山州的秋日图景一瞥。

“不久的明天,昭觉将彻底告别贫困。”吉克拉体对乡亲们越过越红火的日子信心满满。

薄雾弥漫的洛伍阿木村。王亮摄影

1
查看完整版本: 那山那人那彝乡大凉山脱贫攻坚一线见闻